拒绝盲从,理性思考
Foreword: 本文并非不希望所有人选择物理学科,只是为了构建一个尽可能完整的逻辑链条,意在希望在即将到来的专业选择中不要盲从,从而达到止损的目的。另外,由于鄙人水平和内容有限,所以主要以提供尽可能客观的论点为主,不过会尽量提供尽可能多的可以找到相关事实数据的途径。
鄙人不求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只求有想法的人不再被乱花渐欲所迷,可以做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选择。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专业选择了。正如某坑同学所说,不出意外物理绝对会成为人数最多的选择。我也不会指望仅凭孤身之力能解决这个问题,不仅由于能力太低,也因为某些政治正确的原因。
首先,如果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有选择物理方向的想法,不妨先理性而非一时冲动地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 你选择物理作为未来三年学习方向的具体原因?
- 你是否有在未来从事物理方面科研的想法?
- 如果有,那么能否说出具体原因?
- 如果没有,那么你希望在未来从事什么方向的工作?
- 你希望从事哪一方面的物理科研?理论/计算/实验/仪器?
- 你认为科大物理方向相较于其他方向(数学,信息等)或者其他学校的物理方向有何优势或者劣势?
- 你毕业准备保研/出国/其他?
- 你是否考虑过物理本科毕业或者PhD毕业之后出路(包括但不限于申请,就业,生活)的问题?如果结果不遂人意你有其他完整详尽的规划吗?
看到这儿,我想你应该也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或者模糊或者清晰的答案了吧。如果没有的话,我希望你能在看下面的内容之前能尽可能清楚的思考这个问题。在下面,我会尽可能客观理性的做出一些相关事实的叙述,包含不了所有的方面,还请谅解。
科普≠科研
相信诸位在来科大之前之后都看过不少科普类型的作品吧。一般来说这种作品通常会高浓度地聚集已有的科研成果,并精心挑选其中最富美感最有趣味的东西陈列于读者眼前,再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叙述出来,仿佛科学就该是如此纯粹而直观,科研的道路就该是如此激动人心。然而这只是沧海一粟,事实是更多不那么顺利的过程和不那么美妙的理论根本没有机会被摆上展架,它们被扔进垃圾桶,并且大多数在一百年后也一样只是垃圾而已。
实际研究的内容和过程远比作品中叙述的要枯燥和繁琐许多,你经常可能为一个很小的步骤付出长时间的重复性劳动,或者从早到晚都在debug。而且科学家们也并不是每天都在研究那些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为了生计,灌水总是常有的事。
课程内容≠科研内容,课程学习方式≠科研方式
在第一年的课程学习中,应该有不少人对于几门物理课的某一门产生了一些兴趣,甚至有人会不由自主认为“我以后要从事某方面的研究”。其实我当年也有类似的想法,然而很快就认识到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所以在这里我希望诸位尽早认识到这种想法的幼稚性和局限性,并且不要把这个想法作为行动的指导。
课程内容不等于科研内容。大一学生已经学习的力学电磁学都是数百年前的研究成果,广义相对论一百周年也早就热热闹闹地庆祝过了,甚至连理论物理系大四上必修的量子场论的主要内容也是在数十年前已经研究成型的。教科书基本代表理论的坟墓,把它们再挖出来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课程学习和科研的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使你在学习中如鱼得水,也不见得享受得起科研的乐趣。
在这里,我希望诸位不妨问问在实验室真正进行科研的高年级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博士生,或者尽早进入实验室体验“科研”的具体过程,相信会对科研的具体内容和含义会有更深的理解。
所谓的本科毕业转行问题:不要指望用物理作为跳板
按照历届申请的规律(详见BBS或者咨询学长),本科学习物理方向的在毕业后仍然从事物理方向研究的人占比并不大。究其主要转行方向,主要为CS,EE,金融等。然而,显而易见,虽然这些学科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是实际上当你毕业之后不再从事物理,实际上你浪费的是本科的三年甚至更多。
这个论点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解释:
- 首先,你比他人浪费了更多时间学习之后根本用不到的物理课程。那些所谓你在本科打下的“坚实的数理基础”在以后的进修中用处其实是少之又少。
- 其次,你相对于在本科用你“浪费掉的”这些时间学习(CS, EE等的)相关内容的其他人,肯定是劣势远大于优势。
- 最后,不要看华尔街有好多数学和理论物理出身的人就觉得你也要效仿一下,理由如下:
- 人家本来就聪明
- 学术界不好混,所以转行的人特别多罢了
- 现在的量化金融之类的领域已经逐渐形成专门的学科,并且开始培养专门的人才,不一定非要学数学或物理的人才能搞了。
仰望星空,更要认清现实:升学和就业的残酷现状
本科甚至PhD毕业不代表一切问题的结束,反而代表更多问题的产生。而且,鉴于越来越饱和的领域现状,很多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越来越严重。
出国申请
物理学科,尤其是物理中鄙视链顶端的理论物理的申请现状并不乐观。物院出国申请动员会给出的所谓GPA选校对应关系只是一个平均值。然而不同专业间极差很大,所以如果你是某些奇葩专业(比如上面提到的的理论物理),平均值的参考价值约等于0,甚至误导出过于激进的申请策略从而使得申请失利。
理论大坑的申请情况
就拿今年的申请情况而言,理论专业GPA4.0+都有着失学的案例。拿着3.9+的GPA申请理论,然而最终去实验3.5+GPA就能申到的学校也绝对不是梦。今年唯一一位拿到六大的理论物理PhD的人是靠着本科孜孜不倦地混到六篇文章才终于如愿。在没有文章但也没有硬伤的的情况下,今年理论物理申请结果的GPA大致对应关系为:
- 4.0+能申到前十五
- 3.8+或3.9+能申到前四十的个别学校
- 3.7+能申到五十名左右的个别学校
- GPA更低还申请理论出国的还没见过
当然,实验方向的申请情况相对较好,但也仍然有一些人由于没有申请到梦校的对口专业而选择了转行。为什么理论物理申请如此艰辛呢?
这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也就是说——没钱。实验方向的教授通常每年至少招一个学生,经费比较充足的一年招五个也不是事儿,因为总归是需要劳动力的,进了实验室又有学长学姐带,每个学生也费不了教授太多事。而理论方向教授通常很难申到经费,一般养不起学生,即使最后申到了理论PhD,也有很多学生需要常年做助教养活自己。而且理论方向的教授通常不需要太多劳动力,再加上理论的教授年龄普遍偏大,六七十岁的一大把,连科研都不怎么搞了还带什么学生。所以理论的教授不爱招学生,一两年能招一个的已经算是相当活跃了。
由于位置少,理论物理申请的竞争自然相当激烈,几乎到了恶性竞争的地步,要申得好就得刷GPA,刷英语,不仅要刷科研经历,还要刷文章,几乎样样不可少。数量总是要拼的,那么质量有时就只能让步了。在这种僧多粥少的条件下,随机性被淘汰几乎是轻而易举,你以为只要拼到第一就能出人头地了,可是你没想到劣币其实是可以驱逐良币的。然而你若自诩出众,我也不拦着你去冒险,毕竟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也不是悉数断送了的,只是存活者少之又少罢了。但是若能早点看清现实,倒也不必去抱怨什么了,毕竟别人没有义务出钱养你从事这么一个几乎不具备短期利益的行当,而只是为了满足你的情怀与梦想。当然,有钱有闲的请无视上面的话。
PhD之后的就业
就算你费尽千辛万苦脱颖而出拿到梦想的PhD之后,也远远不能一劳永逸。想赚钱的就不用说了,赶紧转行。想拿教职的,请做好准备迎接比申请更激烈的一轮淘汰,因为现在物理学科的教职和研究位置已经相当饱和,并且有着相当大的继续恶化的趋势,就算是TOP20学校的PhD毕业都不一定拿到TOP80的教职。如果你家境不是很好,有可能白白烧掉数年的宝贵时间最后还没有落得一个体面的工作。从现实来看,这是非常可怕的。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某一届物理学院的毕业生,在十年之后仍然从事物理学科工作的比例只有9%,然而他们做得开不开心也是另一个问题。
科大物理方向的一些情况
诚然,国内作为传统的物理强校,科大物理系的总体水平在国内是前列水平。然而总体水平不代表各个专业的具体水平。不同专业的水平实际上方差很大。
这些差距不仅体现在教学研究水平上,更体现在历年的申请情况上。前文也提到了今年理论专业申请情况之惨淡(我不会告诉你他们的课其实只能靠自学的)。而诸位在大二下学期必然会经历具体专业选择的过程,这和现在面临方向选择一样,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如果你确定选择物理方向,那么在具体专业选择上也要三思而后行。
对于专业的具体水平和申请情况,可以在科大bbs上相应板块搜索,也可以多向一些靠谱的学长学姐询问。不过任何人的说法都难免带有一些个人倾向,最后还是需要理性客观地思考。
如果你看完了这些内容,我希望你可以对之前提出的几个问题再思考一遍。相信你会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Epilogue: 希望各位在选择物理方向的时候要理性思考,不要盲从。因为一着不慎,你失去的可能永远无法弥补。